且不说新罗国内的这些小心思,大唐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也已经到了结尾,城里的高句丽人们终于受不了了,绝望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蓝玉等人毫不客气,直接把他们的国主抓起来,高句丽国内的权臣也被他们杀了,至于府库则是清点好,把这些财富送到长安去。
剩下的这些已经投降的高句丽人,都被他们把青壮挑出来,编入做工的人里,需要保持奴籍十年,大势所趋,这些高句丽人又怎么可能反对呢?
眼看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一些管理上的事,就被常遇春等人交给长孙冲和赵胜普他们了,留下了三万军队,看守当地,防止出现叛乱。
至于他们则是打算转回长安,向李湛报捷了。
说起来,他们自从离了河西,已经在草原和东北呆了快一年半了,还真的有些思念当初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了。
带着这样的心情,他们的行动跑的还是很快的。
……
长安,李湛现在没心情管蓝玉他们打的胜仗,毕竟这是稳赢的局,还用多关注干嘛?
要是真的以常遇春、蓝玉等人的军事才能,加上虎蹲炮这些东西都能打不赢高句丽,那他们也该切腹自杀了。
如今李湛更为关注的还是接下来的科举。
开年以后就要科举考试了,而这考试的一些东西不是很合李湛的心思,李湛也只能暂且让杨士奇、冯道等人从旁辅佐,让房玄龄、杜如晦来主持这次科举考试,以示自己的重视。
这次开个小会,就是想要捋清一些粗疏的地方,毕竟现在的科举才刚诞生没多久,隋朝科举也不是很完善,有疏漏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虽然李湛和杨士奇等人对后世的科举制度很了解,但治政不能急功近利,就算他们现在就想把脑海中那种分了很多级的科举拿出来,也要先考虑下大臣们的接受度。
现在李湛能做的也只是修修补补,给科举制打上几个补丁,让礼部的一干人等商议了一番后,李湛对他们的意见实在是看不上,索性直接说道。
“对这次科举考试,朕有两个要求。一,必须糊名;二,必须重新找专人抄写。”
下面的那些礼部的小官们精神一震,李湛的这两条要求,不就是在避免作弊情况吗?他们之中有些人也是经过前隋的科举考试的。
当初一不糊名,二不找专人撰写,基本上就是主考官看见哪个人眼熟,写的又不错就可以直接录取了。
至于那些在主考官们脑子里没有印象的,还有家世不怎么样的,那就实在抱歉了。
不过,这事在他们看来也是应有之意。
之前他们也举行过科举考试,惹来的非议也很不少,那些世族们觉得自己人被录取的不够多,而那些寒门子弟觉得自己这些人被录取的太少。
真的是两头受气,现在李湛提出这样的策略,对他们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利啊,以后有谁不服气的,完全找不到理由了。
没有名字,看不到字迹,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写的卷子,只能真的看才华了。
“陛下英明!”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