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诺奖之殇(1/2)
在科学界,每年的十月总是热闹非凡。因为这个时间,瑞典皇家科学院都会公布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员名单,这是科学界每年的保留节目。
但是,谁也没想到今年的诺贝尔奖会这么精彩,这么离谱。
………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后来为了纪念诺贝尔先生,又由瑞典银行增设了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年初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开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推荐人员名单,今年的候选者达到了恐怖的2200多个人和组织。
从2月开始,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就会开始对推荐的候选者进行多轮次的筛选和审定。
诺贝尔化学奖当然毫无悬念。
早在今年3月的时候,几乎所有媒体都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表示,这个奖项已经失去任何悬念,所有候选者注定只能“贵在参与”。
当然,这里不包括“【常温超导体】之父”、“第四次工业革命”奠基人孔明。
除此之外的其他奖项却是竞争特别激烈,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常温超导体】带来的科学技术爆发,各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六个奖就意味着有六个评委会,其中五个都是由瑞典的科研机构评定。比如,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
只有一个奖项是最奇葩的,那就是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项居然是由挪威议会负责评定。
别问为什么,诺贝尔先生的遗嘱就是这样写的。
只要是由人来评定的奖项,就谈不上绝对的公平,必然会伴随着资本和权力的角逐。哪怕诺贝尔先生还在遗嘱中写道。
【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
当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这些纯粹的基础科学受影响会小一些,研究成果都是明面上摆着的。想要维护诺贝尔奖的权威地位,就必须尊重学术界的规则。
比如,哪怕孔明是个华夏人,今年你也必须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他,否则这个奖项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之所以一个世纪以来,鲜有国人获得这三个基础学科的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基础科学相较西方国家太薄弱了。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